当前位置:老域名的价值娱乐袁霞
袁霞
2023-09-18

袁霞个人资料

袁霞,1933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黄县,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级演员。1948年参加胶东文协文工团当演员,曾在《送郎参军》中饰妻子、《王秀鸾》中饰妇女主任。1950年随文工团编进空政文工团,在《英雄车地》、《反击》等剧目中饰演角色。1956年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当演员。

袁霞个人介绍

袁霞,1933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黄县,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级演员。1948年参加胶东文协文工团当演员,曾在《送郎参军》中饰妻子、《王秀鸾》中饰妇女主任。1950年随文工团编进空政文工团,在《英雄车地》、《反击》等剧目中饰演角色。1956年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当演员。三十多年来,她曾在故事片《激战前夜》中饰公安战士周洁,《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饰女主角何兰芬并获南斯拉夫国际电影节最佳优秀女演员奖,《金铃传》中饰兰英嫂,《奇袭》中饰朴金玉,《带兵的人》中饰连长妻子,《苦菜花》中饰星梅,《县委书记》中饰妻子,《江山多娇》中饰岳仙嫂,《鄂尔多斯风暴》中饰阿达玛,《花枝俏》中饰母亲等。并在一些话剧和电视剧中饰演重要角色。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袁霞生平故事

袁霞,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诸由北村。幼年在东北营口厚生小学读书,后随父母回家乡上学。1948年参加胶东文协文工团。1950年4月调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任话剧团演员。1955年底转业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六局工作。1956年4月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196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调空军高炮十一师政治部任文化干事、副科长。1977年7月部队改建复员到北京住宅公司当工人。1978年9月又调回八一电影制片厂任演员。袁霞是中国电影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名誉理事。总政老干部学院创作研究员,国家一级演员。

从小想当文艺兵

袁霞小时候是个电影迷。在东北上小学时,她把父母给的零花钱都攒起来,一到星期天就和小伙伴们跑到电影院看电影,一看就是半天(电影是循环放映的),她常常被影片中人物的不幸遭遇感动得痛哭流涕。她觉得电影太奇妙了,但是有一点她不明白,为什么好多事情都发生在那几个人身上?

后来从大人那里知道,那些人是演员,影片里的故事都是他们演出来的。"啊,真了不起!"从那时起在她幼小心灵深处,突然萌生出一个连她自己都认为这辈子决不可能实现的梦想--长大后当一个电影演员。

十岁时袁霞随父母回到山东老家。农村没有电影看,可老解放区热火朝天的文化生活,一下子把袁霞给迷住了。那时她的家乡到处有剧团在演戏,经常在她们村周围演出的是渤海军区文工团,演的剧目有《白毛女》、《血泪仇》等。她把对电影的热情全部倾注在了舞台上。每天晚上跟着剧团跑,再远的路也不嫌累。这时她心中的梦想变了--长大后当个文艺兵。后来村里也成立了"剧团",她就每天晚上坐在下面看大同学们排练,不论多晚她都坚持到底,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老师们见她聪明伶俐,就让她和另外一名小女孩一起表演了舞蹈《春光好》。这是她第一次上舞台,由于在下面反复练习,她一点也不紧张,从头到尾没有一点错,于是博得台下一片掌声。下台后老师们都过来祝贺她,说她跳得非常好。也许就是这个舞蹈成全了她,接下来老师又让她演出了《两种锣声》、《打渔杀家》、《改邪归正》等剧目,不仅在本村演,还到周围村子里演。尤其是《改》剧中的二流子妻,袁霞演得非常有感情,因为丈夫不务正业,演到伤心处时她竟声泪俱下,感动了所有的观众。都说"这小姑娘长的好,演的也好……"

为了能当上文艺兵,她曾偷偷跑到渤海军区文工团后台要求当兵。人家看她太小,劝她过几年再来。为此她闷闷不乐了很长时间。

1948年秋天,山东胶东文协文工团到她家乡一带招生,袁霞和几位同学听后异常兴奋,第二天便跑去应试,结果如愿以偿她们被录取了。但是她的继母和姐姐知道后却拉着她哭死哭活地说什么也不让她去。她只好佯装不走,而第二天天还没亮她就和小伙伴偷偷地上路了。

袁霞很幸运,到文工团不久就连续演出了《兄妹开荒》和《送郎参军》两个小歌剧。由于自身条件不错,再加上在学校有了一些基础,老同志们都夸她会演戏。

1949年5月青岛解放前夕,她随团急行军向青岛进发。途中她们几个小演员每人还要用竹竿领着一位说唱组的盲人演员。老天又不作美,连续十多天,天天下大雨,道路泥泞难行,异常疲劳。袁霞的双脚打满了血泡……个别的小同志实在走不动就坐上了马车。而袁霞却硬是坚持了下来。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总算在青岛解放的第二天夜里她们赶到了青岛。

进驻青岛后,团里赶排了两台大型歌剧《血泪仇》和《农公泊》在社会上公演。袁霞因为年龄小,没有角色出演,便被分配在舞美队搬道具和布布景,也跟着跑群众(扮演群众角色)。演不了戏怎么办呢?她给自己订了一个学习计划,除完成领导上分配的这些任务外,白天学国语(普通话),晚上看戏学表演。她随身带着一个小笔记本,每天写上一两句话,然后在每个字上标上四声,反复练习,这样学起来效果很好。晚上演出时,每场布完景后她就退到边幕后面看老同志们表演。天天如此,边看边琢磨:这段戏这么演的,那段戏那么演……慢慢地她也能悟出一些老同志们所以"这么演"和"那么演"的道理来,几个月下来她感到颇有收获,尤其是普通话有了长足的进步。领导见她如此刻苦努力,接下来排演大型歌剧《王秀鸾》时,便让她饰演妇女主任一角。这对她来说既是个机遇,也是个锻炼的机会。袁霞起早贪黑加倍努力并经常向老同志们请教,结果她没有辜负领导的信任,很好地完成了角色任务。这些都为袁霞以后当文艺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她穿上了绿军装

1950年春,军委空军政治部成立文工团。经过一番考察,空军领导决定从全国抽调四个综合力量比较强的文工团(含胶东文协文工团)合并整编。四月份袁霞随团调空军。整编后,一些同志改行了,一些同志转业了,袁霞则被留了下来,分配在话剧团任演员。这一年袁霞从小想当一名文艺兵的愿望实现了。她感到万分高兴。

在空政文工团期间,袁霞可比过去忙多了,她不仅要参加话剧演出,由于歌舞团的女演员不够,她还要参加《鄂尔多斯舞》、《土豆舞》、《高山族舞》、《腰鼓舞》、《花棍舞》、《俄罗斯舞》、《大生产舞》、《飞行员舞》等十几个舞蹈的演出。这对袁霞倒是个全面的锻炼。这个阶段演出的大型话剧有《反击》(饰女工代表)、《把眼光放远点》(饰老二妻)、《春风吹到诺敏河》(饰妇女主任)、《英雄阵地》(饰永年嫂)等。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期间,团里便带着这些剧目到前线为作战部队巡回演出。前线没有礼堂,全都是在广场搭土台子。演出中美国飞机经常来空袭,有时一个晚上好几次,空袭过后再接着演……前线这种紧张而艰苦的生活对袁霞来说,是个很大的锻炼和考验,但她表现得很坚强。

1951年空军有了第一批女飞行员。五月份团里派袁霞和其他七位女演员来到航校体验生活。袁霞被分配在空勤,随女飞行员们生活了四个月。女飞行员们那种不怕苦,不甘落后的奋斗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她。看着每天刻苦顽强的训练直至放了单飞的女飞行员们,袁霞由衷地为她们高兴,她下定决心好好向女飞行员们学习,把戏演好。日本教员在带飞中感觉袁霞的接受能力很强,条件不错,就多次动员她改行当飞行员,并说:"袁霞一定能飞出来。"但都被袁霞婉言谢绝了。因为她太爱她的表演事业了。

不久,团里抽调一部分人员到抗美援朝第一线的部队中进行锻炼。袁霞和另外两个同志被分配到空军英雄张积慧团。前线空袭警报不断。她的工作是每天凌晨三点起床,随地勤人员到机场,和他们一起维护飞机。她能做的工作就是两件事--清洗机器零件和拧螺丝钉,她每做完一件工作都必须经过机械师的仔细检查和加固后才算完成。进入冬季后工作和生活就更艰苦了。东北的天气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袁霞的两只手冻得又红又肿,但她从不叫苦叫累。就这样每天都要冒着敌机空袭的危险,送走一批又一批迎敌的飞机,然后又望眼欲穿地期待着它们的凯旋归来。抗美援朝的几个月,不仅使袁霞真正经受了战争的考验和锻炼,也让她经历了多次失去战友的悲痛。

哪里需要哪里去

1955年部队撤销话剧团。刘亚楼司令员为了保存空政话剧团这支力量,就将话剧团调到南京。当时袁霞已怀孕,家人不同意长期两地分居,于是袁霞留了下来。当年又正进行肃反运动,北京所有的文艺团体一律冻结。无奈年底只好转业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六局人事科做人事工作。

1956年4月,袁霞的产假还没满,就听曲云说"八一电影制片厂新成立的演员剧团正在招生"。袁霞一听兴奋极了,她们准备了几个小节目便前去报考,结果很顺利地通过了。她的小品《买火车票》的表演,感动了所有的考官。当时厂里有一部反映福建前线反特的故事片《激战前夜》正在筹备,导演王冰、冯一夫便启用了袁霞饰演女一号(公安人员周洁)。有戏演了,袁霞顾不上家了,把两个月大的女儿留给丈夫,便随摄制组奔赴炮火连天的福建前线,在离国民党盘踞的金门岛很近的小嶝岛上体验生活。当时正值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之时,为破坏我们正在修建的连接大陆和大嶝岛(小嶝岛北面)的大堤,敌人每天定时定向地向大堤处打炮。袁霞除了每天跟随岛上的民兵站岗放哨外,还要抽出两个小时学游泳(戏中需要)。结果有一天敌人突然改变了打炮的时间和方向,连向小嶝岛上和海边打了好几炮,致使数人死伤。有一发炮弹正好打在她练游泳的地方,正在学游泳的袁霞,若不是教员赵松的催喊和拽着跑得快,也就葬身于敌人的炮火之下了。袁霞是个要强的人,虽然没有学会游泳,但拍摄跳海抢救作战图的一场戏时,她硬是毫不犹豫地跳进十几米深的大海里,然后抢救小组的同志再下海把她救上来。这个镜头反复拍了四次,后两次拍摄(补拍)时,已是第二年的一月份了,天气很冷,男演员下水前都喝几口酒御寒,袁霞不会喝酒,不巧又赶上身体不适,但为了不影响进度,她还是坚持着又跳了两次……她说连这点勇气都没有还怎么当演员啊!这是袁霞步入影坛的第一部作品,虽算不上成功之作,但却使她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

1958年她又被王苹导演选中,在反映地下工作斗争的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担任女一号何兰芬。这个角色对她这个年轻演员来讲确实难度很大,一是剧中角色的身份几经变化,开始是天真热情的女工,后来是湘绣商的妻子,杂铺店的老板娘,修理工的妻子等等。二是时间跨度大,前后历时十几年。面对困难,袁霞说:要感谢生活,感谢导演,感谢摄制组各部门的帮助。为了熟悉生活,导演带领主要创作人员到上海体验生活。首先请了许多在白区工作过的同志作报告,接着袁霞就下到小作坊里和工人们一起缫丝。上海的夏天酷热难挨,一个星期下来,天天汗流浃背。在参观关押李白烈士的监狱及酷刑室时,使袁霞受到极大的震撼,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角色塑造好,以此来慰藉烈士的英灵。尤其是听了她的角色的原型,李白烈士的夫人裘慧英同志讲述了她与李白烈士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的生活后,使袁霞逐渐进入了角色。当她化好妆,穿好服装在镜子前一站,她相信镜中的自己就是何兰芬。她刻苦钻研,废寝忘食。整个内景拍摄三个月的时间,她没有回过家。谈到如何把握角色时,她说这个戏的导演对她的帮助太大了,首先是力排众议启用了她,而且可以说每一场戏,每一个镜头,都是在导演的指导下完成的。她始终忘不了导演每天都要嘱咐她的一句话:"袁霞,一定要进入规定情景。"她说这样一来她就进入角色,在拍摄时就会真的去听、去看、去反映……在镜头前就像生活一样,一点也不紧张了。她说导演的这句话使她受益一辈子,直到现在拍戏,她仍然坚持"进入规定情景"。另外与老演员孙道临的合作也使她受益匪浅。孙道临的自然的表演风格对她影响很大,他们合作的很默契。导演对袁霞的戏也很满意。常常是拍完一场戏后,拍拍袁霞的肩膀,鼓励又赞赏地说:"袁霞,就这么演!"听到这句话,袁霞的信心更足了。在这样一部颂扬我党地下工作者的经典影片中,袁霞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英勇,顽强,机智而又善良的地下工作者,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年底,《永不消逝的电波》影片被文化部评为优秀影片。袁霞则被八一厂评为先进生产者。接着袁霞又拍了《金铃传》(饰嫂子)、《县委书记》(饰书记妻)、《江山多娇》(饰岳仙嫂)、《奇袭》(饰朴金玉)、《鄂尔多斯风暴》(饰巴达玛)、《带兵的人》(饰秀兰)、《苦莱花》(饰星梅)等等。星梅是袁霞在这一时期成功塑造的又一个开朗、热情、勇敢、顽强的女共产党员形象。

1965年7月她又参加了总政工作组去山西农村进行了一年的"社教"。本想回厂后能继续上片,没想到"文革"开始了,电影停拍了,无事可做。袁霞不甘心这么庸庸碌碌地过日子,1970年春与丈夫一起下基层,到内蒙草原上一支空军高炮部队,在政治部宣传科当干事,一年后任副科长。

1971年秋,袁霞又随中国筑路工程队"抗美援老"进驻老挝,帮助老挝人民修公路。那个地方一年要下半年的雨,住进深山老林,修防空洞(美机经常来轰炸)、种菜、砍柴……生活非常艰苦。因为缺乏营养,许多同志得了夜盲症,袁霞除工作外,每天还要给大家烧竹叶水喝……就这样过了两年多的战地生活,1973年底回国。

1977年7月部队改建,袁霞脱下军装复员回到北京,在北京住宅公司器材处任仓库保管员、秘书等工作。在银幕上有突出表现的袁霞,做其他工作也同样出色,时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

中年重返八一厂

使袁霞没有想到的是,1978年7月在南斯拉夫举办的第七届索波特"为自由而奋斗"国际电影节上,由于她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获奖后袁霞很快就被八一厂调回演员剧团继续做演员工作。于是,袁霞第三次穿上了军装。又可以拍戏了,袁霞的心情无比兴奋。

回到八一厂后的袁霞希望多拍戏,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她先是在话剧《救救她》中饰演老教师方媛,接着又拍摄了影片《花枝俏》(饰母亲),《螺旋》(饰石嫂)、《红线》(饰林山嫂)、《风雨下钟山》(饰张治中夫人)、《再生之地》(饰瑞芬)、《失去的歌声》(饰秦老师)、《刘胡兰》(饰奶奶)、《红嫂》(饰王婶)、《肝胆相照》(饰何香凝)等。

每年上片的淡季,剧团都排演舞台剧到部队演出。她历年参加演出的剧目有《夜店》(饰小妹)、《三个战友》(饰女主角)、《比翼齐飞》(饰桂枝)、《阳关大道》(饰妻子)、《保卫和平》(饰金春香)、《一家人》(饰母亲)、《霓虹灯下的哨兵》(饰阿香,曾受到周恩来总理及罗瑞卿总长、肖华主任的接见和赞扬。)《分家》(饰妻子)、《探亲家》(饰儿媳)、《向北方》(饰母亲)等。

五六十年代,通过系统的聆听苏联专家授课,以及系统的学习史氏表演体系,加上经常观摩学习,使袁霞的业务理论及表演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自1982年起,她更多的是参加一些电视剧的拍摄,如《女队长》、《热泉》、《五十一张照片》、《案与法》、《喋血四平》、《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百姓》、《大汉悲歌》、《大宋提刑官·Ⅱ》等等。至2006年6月,她参加拍摄及演出的影、视、剧可逾百部,其中电影18部、电视电影3部,小品1部,电视剧50部,舞台剧30余部。

霞刻苦、敬业,做事决不半途而废也决不马虎从事,不论做什么事,不做则已,做就一定要做好。"有志者事竞成",是她的座右铭。1964年为声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斗争,团里赶排了一组反映越南人民抗美斗争的小话剧,袁霞当时正在上片没有参加。可到了演出的前一天,突然决定换演员,要袁霞来演《向北方》中的母亲,连背词带排练只有一天半的时间。袁霞没有推辞,她整整一个晚上没睡,硬是把母亲大段大段的台词全都背了下来,演出时竟然没有错一个字。同志们都说她聪明记词快,可她说除了加倍努力,她没有任何诀窍。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她立过三等功一次,五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七次受嘉奖。舆论界这样评论袁霞:"袁霞的表演最大的特点是自然、朴实、不矫揉造作,不像在表演,而是在生活"(摘自《人物》)。"她在塑造角色时,总是从生活出发,从彼时彼地的生活中寻求表现角色的依据,赋予角色鲜明的个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何兰芬,《金铃传》中的兰英嫂,《鄂尔多斯风暴》中的巴达玛,《苦菜花》中的星梅,《花枝俏》中的母亲,《风雨下钟山》中的张治中夫人,她们多姿多彩,相互间毫无雷同,都有独特性格的艺术形象,都是从袁霞自己的本色中脱颖而出的(摘自《中国电影家列传》)。

1988年11月袁霞离休了,但她却离而不休,一方面仍继续拍戏,离休18年来拍摄影、视、剧40部。另一方面入总政老干部学院学习国画和书法。她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均获好评。曾获北京电视台书画展二等奖,全国书画大赛铜奖及五个优秀奖。多幅作品被各地陈列馆、画院收藏。20余幅作品被收入《中国二十世纪美术全集》、《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墨宝收藏指南》、《中韩名家精品大典》等16本画册。原总政老干部学院李伟院长这样评价说:"袁霞多才多艺,在绘画上是大器晚成啊!"她的辞条被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妇女名人录》、《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电影家列传》、《中国电影演员百人传》、《影视春秋》等辞书。

袁霞的艺术人生既曲折而又富有传奇色彩。谈起这些,她总是说,每一步经历都是一次考验,每一个转折都是一次磨练。考验与磨练使袁霞拓宽了视野,积淀了知识,丰富了生活,增长了才干。

电影作品

杨子荣 (1999) 红嫂 (1997) 刘胡兰 (1996) 失去的歌声 (1984) .... 秦老师 再生之地 (1983) 风雨下钟山 (1982) 红线 (1982) .... 林山嫂 螺旋 (1981) .... 石嫂 花枝俏 (1980) .... 母亲 苦菜花 (1965) .... 星梅 带兵的人 (1964) .... 秀兰 鄂尔多斯风暴 (1962) .... 巴达玛 奇袭 (1960) .... 朴金玉 江山多娇 (1959) .... 嫂子 县委书记 (1958) .... 周妻 金铃传 (1958) .... 兰英嫂 永不消逝的电波 (1958) .... 何兰芬 激战前夜 (1957) .... 周洁 芦花飘飘。

电视剧作品

《大宋提刑2》饰演宋母

书画作品

老域名的价值    手机版    网站地图    QQ号:57780188